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发布日期:2015-03-14 22:16:00
寒风凛冽、滴水成冰的隆冬时节,暮色西垂之际,在火锅店,与亲朋好友围锅涮火锅,自是暖意融融。然而,在家中做一锅干豆角焖面,与家人一道共享这道朴素而又经典的民间美食,亦实属快事一桩。
干豆角,可在秋天豆角大量上市时晾晒一些。若是嫌麻烦或是条件不允许,冬天,在蔬菜副食品货栈和早市上都能见到这种干菜的身影。和所有干菜一样,干豆角也比较“吃油”。制作干豆角焖面时,放一些肥瘦相间的五花猪肉,会感觉非常香。如果仅用素油,不仅干豆角口感略显发柴,焖面的香味也会稍逊一筹。
干豆角焖面的做法比较简单:把干豆角在沸水中焯过,要软一些,用笊篱捞出放在一旁。把醒好的面团擀圆切成长长的面条儿,搁在高粱秆扎成的篦帘上。铁锅中,倒入素油;热后,放入肉片或肉丝煸炒。待变色后,放入葱姜等调料煸炒;之后,把焯过的干豆角放入锅中翻炒后,加少量酱油,而后放入少量水,盖上锅盖。稍后,放入切好的面条,盖上锅盖焖之。最后放蒜。很快,一锅热腾腾、香喷喷的干豆角焖面就出锅了。
上述做法,是依据我家的经验而来,并不具备普遍性。毕竟人们的口味各不相同。在我们谢家大院,一位堂弟家做的焖面,突出特点是“油大”——素油加肥猪肉,还加了大料面儿。这么一来,他家的焖面似乎就有了炖猪肉的香味。待焖面熟后,还会往面上倒不少熟素油。然后,用筷子搅动面条。最终要达到每根面条互不粘连的效果。再看那些面条,每一根都是油汪汪的。我家不喜欢吃过于油腻的食物。做干豆角焖面时,油虽放得不够多,但用筷子一搅,面条也都松散开了。肉香之外,还保持了浓郁的面香。油和面二者之间达到了某种微妙的平衡。
细细想来,晒干豆角,实为早年人们的一种无奈之举(早年在塞北,冬季,人们常食的蔬菜为土豆、圆白菜、长白菜,豆角等细菜难得一见。于是,旧城人家晾晒豆角等干菜以在冬季调剂口味)。孰料,干豆角这种土头土脑的东西后来竟也登上了大雅之堂,一些饭店竞相推出干豆角炒肉等菜肴。食客对这些菜肴也颇为青睐。除别具风味以外,它也会使人生出些许怀旧感。
我一直觉得,母亲做的干豆角焖面最为可口。她做的鲜豆角焖面同样喷喷香。此外,冬寒之际,吃一碗热气腾腾的搁锅面,同样很舒服。
说起吃面,在中国,当属晋人的花样最多,素有“一面百样吃”之誉。而回首望去,制作面条的原料——小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制作面条的历史也很悠久。在古代,面条名索饼,又名汤饼。古籍中记载,在唐代,老百姓过生日,要吃汤饼(即面条,所谓的长寿面)。而自古以来,民间就有把生日宴会称为汤饼会一说。到了清代,面条这一食物已传遍全国各地。
塞北人或曰旧城人的吃面传统,显然是从“走西口”那一代人从山西老家带来的。历经数百年的变迁,在旧城餐饮业中,山西刀削面仍是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在追求返璞归真的当下,铁锅焖面也受到了食客的推崇。那一次在准备吃自助餐之时,我在另一家乡土饭馆中,见有卖铁锅焖面的。把铁锅放置在饭桌凹下去的地方,食客们围锅而坐,尽情享用这道传统民间美食。观之,忍不住口水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