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生活

归绥市的“袜子史”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发布日期:2015-03-11 14:38:59

  缝制袜子

  袜子这件小小的东西,看似不起眼,但却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为了让人们穿着更加舒适,各种防汗、防臭的袜子层出不穷,还有五指袜等形状特殊的袜子。演变至今,袜子的作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保暖了,各种丝袜、筒袜的出现还与时尚挂上了钩。虽然袜子的历史有些年头,但在归绥市,人们穿袜子还是在民国以后。说来让人惊讶,可事实却是如此。

  从没袜到有“袜”

  □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李蒙

  据研究呼和浩特历史的作家郭钰讲述:归绥市细分起来,是由归化和绥远两城构成,从空间来看却也不小。但从行业划分来讲,却显得单一了些,因为呼和浩特地处边塞,牛羊马儿居多,人们维持生计的手段也离不开这些牲畜。自然运输业要发达些,这也是旅蒙商人出名的原因。可这些旅蒙商人又大多是由驼夫、车倌组成,他们整日里东奔西跑,一年也未必在家待上几天,长途跋涉,四处奔波自然是少不了的,过去的交通不便,除了牲畜的脚,就要靠自己的脚,所以他们对袜子的需求应该很大。但奇怪的是,驼夫、车倌反而是不穿袜子的,不管走在哪里都是光着脚,跋山涉水的,脚下利索,也不用考虑是不是要换袜子。但其他城市和地区早已经有了袜子,归绥市的人不穿,不代表别人也不穿,所以在有汽车和火车的民国,袜子的概念就被引入到了呼和浩特。但可惜的是,虽然驼夫、车倌心中知道了袜子,却在当时那个年代里找不到一双合适自己的袜子,于是到了民国,归绥市才渐渐开始有了第一种“袜子”,那就是裹脚布。

  裹脚布应该算是袜子的雏形,因为和袜子的作用类似。当驼夫、车倌有意识开始保护自己的双足时,用的是裹脚布,用吸汗透气的布条把脚包裹起来感觉还不错,于是这样的袜子开始在归绥市流行。不过用的时间久了,问题就出来了。裹脚的过程繁琐,又不能每天一拆一裹的进行清洁,自然脚下的味道不会好,加上布条不平整,走多了路反而有些搁脚呢!不光如此,遇上偷懒的汉子,说不定还会闷出脚气之类的病变来也说不定,经过实践,这样的袜子还是被淘汰了,于是住在归绥市的劳动人民,要么继续使用这种裹脚布,要么干脆回归原始,接着不穿袜子。

  手工袜子开始风靡

  随着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归绥市的流动人口也越来越多,“走西口”在民国前后也变得更加频繁。于是心灵手巧的手工艺人自然也大批前往归绥两城里定居下来。这批手工艺者就带来了手工袜子的制作方法。

  郭钰说,最简单的手工袜子应该就是布袜子了,只要剪裁合理,再在布袜子下面纳上厚实的布袜底儿,随便一块碎布头就能做出一双袜子来,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在驼夫、车倌眼中,这可是新鲜玩意,不过手工布袜子穿起来轻便舒适,还结实耐用,重要的是透气性也好了许多。这样一来,手工布袜子一下子解决了裹脚布的很多问题,一时间成为归绥两城百姓的必需品,不过这么大的需求量,单靠一个人一双手也做不出来,家庭妇女们还是想方设法的学习制作袜子的方法,而袜子大卖的手工业者也开始学着用缝纫机之类的机械进行更快速的加工,就这样,一时间正儿八经的袜子开始进入归绥两城的百姓生活当中,随之演变出来的羊毛袜子、驼毛袜子更是众多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不少过去的老人都见过一边运送货物,一边坐在骆驼背上编织驼毛袜子的场景。

  机织袜子占领市场

  随着京包铁路的开通,“企业家”们纷纷来到呼和浩特,建设工厂、作坊,带来技术和款式。被百姓称之为“洋袜子”的机织袜子不断从外地涌入归绥,并且逐渐形成规模,开始大批生产。因为洋袜子是由机器编织的,密度紧凑,穿起来比布袜子更加舒适,材料又绵又软。特别适合对袜子需求较大的驼户们,再加上机械加工,成批生产,价格还比布袜子便宜了许多,机械袜子一下子变成为了主导,占领了市场。直到今天,我们依然穿着机械加工的袜子,只不过样子更加多样,功能也更加全面。

网址:www.chnmsw.com
投稿邮箱:hxmsw@sina.com
Q Q:727841185   技术支持:微邦网络
©copyright 华夏蒙商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