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生活
今日热点

  • 数字化时代:老绥元如何让小烧麦撑起大产业

  •  发布时间:2025-11-14 16:41:57   来源:华夏蒙商网 
  •   当晨曦的雾气还未从阴山山脉的草尖上散去,呼和浩特街头的老绥元门店已经飘出了那熟悉的醇香。这个自1988年诞生的品牌,凭借一张擀出24道褶的面皮,在数字化浪潮中为“老手艺”注入了“新滋味”。手工包制与智能生产相辅相成,街头叫卖与直播带货交织融合,老绥元的成功之路,正是传统美食在数字时代破圈发展的缩影。在这里,数字是支撑,烟火是灵魂,二者缺一不可。

    1.jpg

    2.jpg

    3.jpg

    4_看图王.jpg

      老绥元坚守着“一群人,一辈子,一件事”的理念,而这“一件事”便是将烧麦做到极致。掌舵人李翠萍常以此激励团队。从呼和浩特玉泉区那个飘着烧麦香的小铁棚起家,到如今覆盖20多个城市的140余家门店,甚至远至东京、新加坡、澳大利亚,老绥元的发展历程,如同“一笼烧麦,一座城”,令人为之动容。她回忆起当年无论酷暑严寒,还是风雨交加,与霍金玲一起在铁棚里包烧麦的情景,不禁泪眼盈眶。想到她近四十年的坚守,将小烧麦发展成大产业,不禁为之鼓掌。

      

      初识烧麦时,我曾误将其视为包子,那还是四十年前的事。直到聆听李翠萍董事长讲述老绥元的故事,我才真正理解:烧麦与包子的区别,远不止于“褶子多少”那么简单。作为蒙古草原与中原饮食文化碰撞的产物,烧麦的灵魂深植于“三分皮七分馅”的传统智慧之中。

    5.jpg

    6.jpg

      在食材甄选上,老绥元秉持着“新鲜好食材,一笼好烧麦”的理念,坚持使用内蒙古优质食材。将传统经验转化为统一标准,严格控制苏尼特羔羊后腿肉的脂肪含量在18%-22%,巴彦淖尔雪花粉的蛋白质含量需达到13.5%以上,胡麻油的酸价指标严格限定在0.3mg/g以内。这些精确到小数点的标准,源自数十年的手工制作经验沉淀。每只羔羊的养殖记录、每批面粉的质检报告均可追溯,既保留了“好食材出好味道”的传统理念,又以科技手段确保品质稳定。

    7.jpg

    9.jpg

      在制作工艺上,老绥元研发团队用高速摄像机记录老师傅擀皮时的手腕转动角度和力度变化,将24道褶的捏制过程拆解为16个动作节点,最终转化为机械臂的运行参数。智能包馅机的馅料填充误差控制在±0.5g,蒸制车间的温度、湿度实时监控,既保持了手工制品的形态美感,又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的标准化。

    10.jpg

    12.jpg

    13.jpg

    14.jpg

      在产品创新上,老绥元同样延续传统智慧的表达。针对现代人的健康需求,研发团队通过味觉分析系统对传统配方进行优化,在保留羊肉鲜香的同时降低20%脂肪含量;为适应儿童口味,运用食材成分数据库调配出钙铁含量更高的“成长烧麦”。这些创新并非颠覆传统,而是让老味道更贴合当代需求。

      三

      数字时代并非为饮食业带来“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对于像烧麦这样的传统美食,数字化平台更像是一条无形的线,将“前店后厂”的零散环节编织成一张覆盖全国的网。

    15.jpg

      传统烧麦店的发展常受“前店后厂”模式的限制,而数字化工具为老绥元开启了规模化发展的新大门。从中央厨房到云端管理,从线下门店到线上矩阵,数字技术如同无形的纽带,将产业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网络。

    16.jpg

      即将落成的智能中央厨房,彻底革新了烧麦生产的时空格局。全自动生产线每小时能产出1.2万个烧麦,相当于50名熟练师傅的工作量。然而,这并非简单的“机器换人”。通过物联网系统,面粉发酵的温湿度、馅料搅拌的转速、烧麦成型的压力等28项关键参数实时上传云端,总部可以远程监控各地分仓的生产状态。当东京分店需要补充货量时,系统会自动根据航班时效和海关检验时间调整生产计划,确保烧麦在抵达门店时仍保持最佳口感。这种数字化协同,使得跨越3000公里的供应链误差控制在3小时以内。

    17.jpg

      销售渠道的拓展打破了地域对小吃的限制。2018年入驻外卖平台后,老绥元的服务半径从门店周边3公里扩展到全城。通过分析外卖后台的订单数据,品牌发现上海消费者偏爱虾肉烧麦,广州市场对辣味馅料需求旺盛,这些洞察直接指导了区域化产品策略。更具创新性的是预包装产品的线上布局:在天猫旗舰店,冷冻烧麦通过冷链物流发往全国,有内蒙古网友在评论区调侃:“没想到在深圳加班时,能吃到和老家一模一样的烧麦。”

      门店运营的改造让传统餐饮空间焕发出新的活力。每家门店的智能收银系统会自动统计客流高峰时段,据此动态调整员工排班;餐桌二维码不仅支持扫码点餐,还能推送烧麦搭配的茶饮推荐;会员系统记录着顾客的口味偏好——当常点羊肉烧麦的顾客到店,服务员会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尝试新推出的沙葱口味。这种“数据驱动服务”的模式,让标准化连锁门店仍能保持“熟人小店”的温度。

      供应链的管理让老绥元在疫情期间展现了韧性。2022年呼和浩特静默管理期间,通过供应商数据中台,总部实时掌握各门店的库存余量,结合线上订单预测,精准调配原材料。当时负责供应链的副总回忆道:“系统算出需要紧急调配2吨面粉,我们通过闭环物流将货送到20家门店,保障了市民的早餐供应。”数字平台让传统餐饮业在突发状况下仍能保持韧性。

      

      将烧麦的魅力传递至更广阔的天地,不仅仅是因为其独特的味道,更是因为它所蕴含的文化韵味。老绥元的数字营销策略,简而言之,便是以新颖的方式讲述古老的传说,使这小小的烧麦成为了内蒙古文化的“使者”。

      烧麦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更是承载地域文化的载体。老绥元深谙其道,通过数字营销手段,将内蒙古深厚的饮食文化转化为品牌的价值,使得小烧麦成为传播地域特色的桥梁。

    18.jpg

      短视频平台成为了展现烧麦文化的舞台。在老绥元的抖音账号上,观众可以目睹老师傅精湛的“24道褶”技艺,欣赏苏尼特草原上羊群的悠然,甚至通过3D动画直观地了解烧麦从草原到餐桌的整个过程。那部记录“一只羔羊如何变成300个烧麦”的视频,播放量突破500万,评论区充斥着“想去内蒙古品尝现包烧麦”的愿望。这些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推广,而是利用数字技术挖掘传统美食的文化深度,激发消费者在观看时的情感共鸣。

    19.jpg

      直播带货则创造了一种沉浸式的消费体验。在2023年的草原美食节期间,老绥元在苏尼特牧场开展了直播活动,镜头从羊群漫步切换到现场包制过程,主播一边介绍羊肉的品质,一边教网友如何辨别烧麦的质量。这场直播吸引了200万观众观看,推动了预包装烧麦销量的激增300%。更有观众在观看直播后专程飞往呼和浩特,只为品尝一顿现蒸的烧麦。这样的活动让地域美食突破了屏幕的限制,转化为真实的消费行为。

    20.jpg

      跨界合作拓展了品牌的 文化边界。老绥元与内蒙古博物院携手,推出了“文物里的烧麦”文创套餐,将元代饮食器具的图案印在餐盒上,通过扫码即可收听烧麦演变的历史故事;与本地音乐人合作,创作了《烧麦谣》,在门店点单时自动播放,让顾客在用餐时感受草原音乐的韵味。这些数字化的文化呈现,让烧麦从日常食品跃升为文化符号,也为品牌带来了更高的溢价空间。

    21.jpg

      在海外市场的数字化渗透上,老绥元展现出巧妙的策略。在东京分店,顾客只需用日语扫码,就能阅读到中文的制作工艺介绍;为吸引外国游客,门店推出了“烧麦+奶茶”的双语套餐,并附上二维码讲解内蒙古的饮食习俗。一位日本美食博主在视频中感叹:“品尝老绥元的烧麦,就像阅读一本关于内蒙古饮食文化的小书。”数字技术的应用消除了文化隔阂,让地方小吃成为国际交流的桥梁。

      五

      数字时代的高效红利或许将达到峰值,但人与美食之间的情感联结却是恒久新鲜的。老绥元的成功之路,为传统小吃的转型升级点明了方向:既要坚守本质,又要巧妙运用策略,传统与现代化的融合才能使微利生意发展成为繁荣的大事业。

      老绥元的实践经验,为传统小吃产业的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在数字化浪潮中,要将小小的烧麦打造成庞大的产业,不仅需要坚守传统,更需要熟练运用现代工具,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找到和谐共生的平衡点。

    23.jpg

      首先,数字化并非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传统精髓的深化和延伸。老绥元的智能生产线虽采用自动化技术,却依然坚持“24道褶”的手工工艺标准,直播内容也始终聚焦于食材品质和制作工艺。这表明,传统小吃的数字化转型,必须以保护和传承文化根基为基础,运用科技手段让传统技艺更加精确、更加稳定地得以传承。脱离了自身特色的盲目数字化,只会导致失去灵魂的批量生产。

    24.jpg

      其次,数字化需要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从原料溯源到生产监管,从渠道拓展到文化传播,老绥元的数字化覆盖了产业的每一个环节。这种全链条的革新,使得小烧麦摆脱了小规模作坊的限制,奠定了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传统小吃企业不必急于一步到位,但应当树立数字化思维,逐步通过技术优化产业流程。

    25.jpg

      最后,数字化的根本目标是深化人与美食之间的情感联结。无论是会员系统记录的口味偏好,还是短视频中的文化阐释,其本质都在于加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纽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传统美食的热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日常生活气息的向往。如果数字技术能够放大这种情感价值,那么小吃生意便能超越商业价值,成为传递生活温暖和情感的载体。

      

      要将烧麦融入更多人的生活,离不开“场景与文化”的双引擎驱动。老绥元在此领域当仁不让,肩负着举足轻重的使命。

    26.jpg

      沉浸式的体验空间是吸引顾客的秘诀。在老绥元的门店中,墙上悬挂着擀皮的传统照片,桌上摆放着富有草原特色的装饰品,甚至设有“DIY烧麦台”,让顾客亲自尝试捏制烧麦的褶皱。在这里,品尝烧麦不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场关于草原风情与市井生活的故事之旅,顾客的参与感增强,记忆点也因此深刻。


    27.jpg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烧麦的韵味才会更加浓厚。老绥元对员工进行烧麦历史的培训:它如何从草原的“捎卖”(便携干粮)演变为市井小吃,如何在呼和浩特的茶馆中扎根。当服务员向客人讲述这些故事时,烧麦便不再是一种普通的食品,而是承载着地域记忆的象征。

    28.jpg

      我认为将呼和浩特称为“烧麦美食之都”比“中国乳都”更具烟火气息和情感温度,这正好能够将“美食+文旅”的模式激活。政府搭建舞台举办烧麦文化节,“霍金玲非遗主题展示”,街头巷尾的烧麦街区挂起老招牌,游客在品尝烧麦的同时,聆听晋商与蒙古族的饮食交融史,逛召庙,观赏草原风光,美食成为连接地域文化的纽带。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和根基,老绥元跟随这股潮流,将烧麦从“门店产品”升格为“城市名片”,引领“内蒙古味道”,必将在更远的未来绽放光彩,将老绥元打造成为“百年老店”。

    29.jpg

    30.jpg

      从呼和浩特的街边小店到东京的异国门店,老绥元用近40年的历程证明:传统并非发展的负担,数字也不是冷漠的工具。老绥元餐饮掌舵人李翠萍表示,老绥元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四控”:食材控制、价格控制、品质控制、安全控制。李翠萍认为,餐饮竞争的最终形态是食材的竞争。没有优质的食材,便无法烹制出美味的佳肴。当24道褶的手艺与智能生产线相遇,当草原的烟火气息与云端的数据相连,小小的烧麦便能突破地域限制,成长为跨越山海的大产业。这不仅标志着品牌的成功,更是传统美食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的生动体现,那些蕴藏在烟火气中的文化密码,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时代表达。(孙树恒)

    编辑:乌日娜

X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蒙)2015144号 投稿信箱:houbing888@126.com 联系电话:17338115667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蒙B2-20150029 网信备201400003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蒙)20160001号

 微信图片_20220428103330.png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024号 承办单位:蒙商传媒        技术支持:微邦网络